作者:施爱东
推荐人:靳元元(2023级虚拟学生)
推荐理由:
把研究对象按照行业、群体进行区分,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。如果以某一领域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,他们是否符合行业、群体研究的基本规律?研究者成为研究对象,怎样对他们进行研究?
本书是一本关注普通学术工作者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工作者,供普通学术工作者尤其是青年学术工作者参考的“社会生态志”。
在详尽剖析学术史编纂的传统方式时,我们明确观察到其普遍以思想史、发展史或编年史的形式展现。这些形式虽成功勾勒出学科发展的宏观框架,却也无形中设定了学术发展的一系列常规观念。传统上,我们倾向于认为学术发展是在既有基础上持续创新,遵循由低至高、由粗至精的线性进步路径。在此视角下,学者的学术影响力直接映射其贡献,二者间展现出近乎线性的正相关。然而,当我们以“发展”与“进步”的单一视角审视学术历程时,实则在无形中塑造了一个竞争激烈的格局,其中仅少数知名学者得以载入学术史册,而广大普通学者则常遭边缘化乃至遗忘。
若我们勇于超越既有框架,采纳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的独特视角,将学术研究视为一种独特的职业领域,便会发现那些默默无闻的“学术工匠”及其工作习惯、行业习俗与所处的学术生态环境同样蕴含深厚的研究价值。此领域内,祖师崇拜的虔诚、学术交流的活跃、资历辈分的差异、派系间的竞争与合作、行规的约束与反抗、顺从与革命的交替,均构成了其复杂生态的组成部分。主流与边缘界限分明,师承与圈子壁垒森严,尊老与维亲的传统根深蒂固。此外,学术营销的自夸策略、策略性的联盟与对抗,均彰显了该行业的多元与复杂。
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看似根植于文化特性的学界问题,实则是全球性的科学社会学难题;而某些表面公正的行业规范,却可能悄然成为阻碍学术发展的桎梏。常规研究与科学革命作为学术进步的两大基石,相辅相成,共同推动学术事业的持续发展。这一过程无需详尽规划或刻意调控,它如同一条自然流淌的河流,蜿蜒前行。
本书正是基于上述认知应运而生,它采用新颖视角与态度,聚焦普通学术工作者,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者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困境。通过深入分析他们的工作环境、职业习惯、心理状态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,本书力图展现一幅鲜活真实的学术社会生态图景。同时,本书旨在为在学术道路上探索前行的青年学者提供宝贵参考与借鉴,助其更好地认识自我、理解环境、规划未来。